为什么很多人最后跟初高中同学结婚了

为什么很多人最后跟初高中同学结婚了

谢自 2025-02-02 新闻报 4 次浏览 0个评论

为什么很多人最后跟初高中同学结婚了

过年的同学聚会上,你见到了许多初高中同学。闲聊八卦之余,发现大家都陆陆续续结了婚,而其中不少人的伴侣,正是自己的初高中同学。

震惊之余,旁边只记得名字却对不上脸的男同学也朝你伸出了微信二维码," 老同学,方便加个微信吗?有空咱们出来见见。"

为什么大家都和初高中同学结婚了?这些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到底是怎么好上的?

择偶的尽头,

是初高中同学

初高中同学,基本上都在同一个地方出生长大。把自己的老乡作为 " 心选嘉宾 ",其实是婚配市场的主流做法。

有学者使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数据,选择了 6 省 12 个市进行统计调查,结果显示地理通婚以省内通婚为主,占比高达 94.37%。同市通婚占比超过了 70%,甚至同村通婚的就占了三成 [ 1 ] 。当我们以为大家都在五湖四海上演北京遇上西雅图时,现实仍然是 " 老乡 " 更吃香。

为什么很多人最后跟初高中同学结婚了

给老同学发微信约 ta 在家附近的咖啡厅见个面的成本,比茫茫人海转角遇到爱的成本要低得多 / Unsplash

当然不是随便挑个老乡就能轻松爱上,这世界总有人在忙忙碌碌寻对象。青年人的择偶方式可以大致分为自我结识和他人介绍两类 [ 2 ] 。

对于不愿受人左右、渴望自主寻爱的人来说,老同学是一种 " 近水楼台先得月 " 的选择。机会结构悄悄发挥着作用,处于临近地理空间和相似社会位置的人更有可能相遇 [ 3 ] ,初高中同学简直是为这两个条件量身定做的对象。

2024 年,对于婚恋社交服务群体进行的调查数据显示,接近一半消费者倾向于发展老同学老朋友的方式来寻找婚恋对象 [ 4 ] 。全国妇联中国家庭研究会也曾做过一项《中国幸福婚姻家庭调查》,在抽样调查的幸福家庭中,夫妻曾经是同学的就占了两成 [ 5 ] 。兔子不吃窝边草的下一句,其实是 " 窝边有草何必满山跑 "。

人人都想邂逅爱,但自我结识的择偶范围并不广。调查显示,即使是自己认识的伴侣,原本就是同学、同事或邻居关系的占到了 57.2% [ 2 ] ,绕了一圈还是容易碰上老熟人。

接触不到新鲜人,难以结识意中人,只能发动关系找对象。如果在二三线城市,生活稳定,职业固定,平日里能接触到的人更是掰着手指都能数得清。自己找不到,只能让中间人帮忙物色,多找几只丘比特来射爱神之箭,中箭的概率比较高。

为什么很多人最后跟初高中同学结婚了

即使在上海这座容易邂逅浪漫爱的城市,一项关于 "80 后 " 群体的研究也显示,有接近半数的夫妻是经人介绍相识的 [ 3 ] / 图虫创意

事关下半生的幸福,能够担任 " 丘比特 " 角色的人,得是彼此信得过的亲友同学。有学者根据被访者与介绍人关系的亲疏远近进行调查,数据显示,通过他人介绍结识对象的被访者与介绍人的关系是 " 好朋友 " 和 " 亲属 " 的比例占到了 63.1% [ 2 ] 。这些人属于值得信赖的 " 强关系 ",更能为可靠有效的择偶资源 " 打保票 " [ 7 ] 。

无论是他人介绍还是自己认识,都很容易搭上老同学这条 " 船 "。有研究针对 12 个城市的 18 — 31 岁之间的在职青年进行抽样调查,结果发现未婚青年中,恋爱对象是 " 原来的同学 " 的比例占到了一半;已婚青年中,一部分校园恋爱会被现实击败,但 " 原本是同学关系 " 的夫妻仍然占到了 20% 左右 [ 6 ] 。

还有一些人在校园里虽然没爱过,但如今在别人的口中听到 ta 的名字,模糊的记忆被唤醒,兜兜转转,原来你们十年前在小卖部见过,当时买辣条还欠了你五毛钱。

知根又知底,缘分催化剂

千里姻缘一线牵,在亲朋好友的作用之下,爱情的火花加速燃烧。

少了影视剧里爱人错过的俗套情节,你们是老乡也是老同学,谁见了都得夸一句 " 真的好有缘 "。茫茫人海中,为什么是这两人相识相爱?中国式的回答往往归结为 " 缘分 "。

即使最后没走到一起,我们也常说 " 有缘无份 ",指的是人事方面的努力或谋划还不够 [ 8 ] 。这种 " 天注定 " 的缘分,实则也 " 靠打拼 "。亲戚介绍的婚事,顺着这层关系亲上加亲;朋友介绍的对象,早已替你 " 做好背调 "。很多人表示在找对象时与亲密的朋友商议权衡的最多 [ 9 ] ,好友认证的人自己也多一份安心。

" 同学 " 和 " 老乡 " 双重加持下促成的姻缘,受到地域、社会关系等因素的牵引,爱情开始生根发芽。拥有一场 " 命中注定我爱你 " 的奇妙情缘,不亚于别人那种 " 入室抢劫 " 的爱情。

为什么很多人最后跟初高中同学结婚了

迎着朝霞上早读,伴着星辰下自习,这是你们共同的青春回忆 / 图虫创意

有了知根知底的保障,双方平稳地进入互相了解的阶段。加了微信后发现朋友圈有好几个共友,见面后一聊发现来自同一所高中。你们从教学楼前走不到头的长坡,聊到晚自习翘课常去的小树林,从学校的鬼怪故事八卦传闻,聊到毕业后成人世界的复杂感慨,这些共同经历如同爱情的催化剂。

有实验证明了共同经历对情绪联结的显著影响,还有学者发现,相比于普通的经历,那些非凡的、正向的共同经历更能增强情感联结 [ 10 ] 。当你们都变成了沉重的大人,重新品味初高中时朦胧单纯、轻盈美好的青春回忆,两颗遥远的心迅速靠近。

和可信可靠的初高中同学在一起,关系好像开了加速器。信任是人与人交往最基本的条件,也是构成满意长久婚姻的基本成分 [ 11 ] 。而人际交往越来越复杂,社交软件上的用户清一色写着 " 短期交往,但不拒绝长期交往 ",这个时候与陌生人相比,初高中同学确实更意味着 " 稳稳的幸福 " [ 12 ] 。

密密麻麻的关系网络和重合度极高的社交圈降低了信息搜集的成本 [ 13 ] ,大到和上一任女友分手的原因,小到初中被罚站过墙根,摇摇晃晃的亲密关系因为可获取的信息而多了几分确定性和安全感 [ 13 ] [ 14 ] 。比起突然发现相处许久的男友在老家还有一个老婆,初高中同学那些青春期的糗事完全可以一笑了之,知根知底的程度相当于给这份关系上了保险。

为什么很多人最后跟初高中同学结婚了

夫妻双方是同一个地方的初高中同学,社交圈重合部分很大,搜寻新对象和背叛对方的成本也很高 [ 15 ] / 图虫创意

一开始为你们牵线搭桥的人际关系,在婚后仍然发挥着影响力 [ 16 ] 。婚礼上亲朋好友见证着你们交换戒指,许下誓言,如果结婚后谁出轨、谁背叛,就得冒着在初高中同学圈内臭名昭著的风险。有研究证明,夫妻双方拥有共同的朋友圈时,离婚会存在更大的阻力 [ 17 ] 。

双方父母约束你,昔日同窗监督你,打响这场 " 爱情守卫战 ",这家也不易散。

有情无法饮水饱,

还得门当户对

恋爱始于心动,婚姻涉及现实,有情无法饮水饱,门当户对还是很重要。

结婚像是给未来的生活找一个靠谱的合伙人,不再停留于甜言蜜语你侬我侬,而深入到生活琐碎和家庭责任。所以,为了获得最大化的利益和回报,婚姻也遵循着 " 等价交换 " 的原则 [ 18 ] 。愿意用摩托换单车的人是少数,在年龄、教育、社会经济地位等方面的同质婚姻在我国仍然是主流 [ 19 ] [ 20 ] 。

如今婚姻成本居高不下,选择结婚确实要深思熟虑。婚前需要置办彩礼、嫁妆和婚礼,婚后得考虑房贷、生育成本等,结婚和一系列经济问题紧密捆绑 [ 21 ] 。一名北京大学的学者针对中国城镇家庭结婚消费的演变进行调查,数据显示 30 年间青年平均结婚费用从 4541 元上升到 16 万余元,增长了约 35 倍,远高于同时期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 [ 22 ] 。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背后,是夫妻双方甚至彼此家庭共同承担的经济压力。

为什么很多人最后跟初高中同学结婚了

办一场婚礼是一笔不小的花销,包括宴席、酒水、场地、婚纱礼服、摄影、化妆等多个方面的费用 / 图虫创意

以前 " 四大件 " 变成了现在标配的房、车和存款,尤其是拥有一套住房被认为是必要条件 [ 23 ] 。但即使是在中小城市甚至是县城,房价超出了居民平均收入水平 [ 24 ] 。

根据安居客 2024 年房价均价数据显示,绝大多数二三线城市房价超过 1 万元 [ 25 ] ;2022 年,有学者梳理多个平台数据发现,房价破 2 万的县城数量达到 8 个,均价破万的县城数量达到 117 个 [ 26 ] 。尽管如今的房价没有当初那般 " 可望不可即 ",然而,县城的工资基本上在数千元不等 [ 27 ] ,一套房子对于刚工作几年、没存款的年轻人来说仍然是不能承受之重。

年轻人负担不起结婚成本,只能是父母作为子女婚姻的金主,所以选什么对象仍然得参考 " 甲方爸爸 " 的意见 [ 3 ] [ 23 ] 。如果回到父母所在的小城市工作生活,你和你对象有多相爱他们不一定知道,但 ta 的家庭背景他们一定要打听到。

为什么很多人最后跟初高中同学结婚了

高房价、高结婚费用、高生育支出导致年轻人在婚姻面前望而却步 / 图虫创意

结婚这么贵,爸妈还把关,谈婚论嫁不得不看 " 钱 "。当代青年在婚姻面前不仅追求小鹿乱撞的爱情,也寻求 " 门当户对 " 的匹配,这种看似古老的婚恋观念随着时代发展不断精细严谨 [ 28 ] 。过去的 " 门当户对 " 是《红楼梦》里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政治联姻,现在的 " 门当户对 " 更多是基于个人选择的理性判断 [ 29 ] ,不仅是男女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实力的对等,更包含相似的家庭成长环境与个人价值观、人格特质与生活习惯的匹配 [ 28 ] 。

在初高中同学中更容易挑到 " 门当户对 " 的人,学校已经替你筛选了一波对象。教育在不同的阶段设置了一个个分水岭,让不同类型的学生进入不同的学校和课程轨道 [ 30 ] 。如果你们曾是初中同学,可能就成长生活在同一片的学区房,你从图书馆借的漫画 ta 也看过,你荡的秋千 ta 也玩过;如果你们是高中同学,通过了升学考进入同一个高中,用同一套模拟卷,用同一版《五年模拟和三年高考》。过去的教育为彼此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[ 30 ] ,或许也为你们的 " 门当户对 " 的爱情埋下了伏笔。

教育分流的结果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相关,你们能够进入到一个初高中上学,反映了相对接近的家庭背景 [ 30 ] [ 31 ] 。在择偶的过程中,经济和文化资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[ 32 ] 。这就好比两个融资人合作前也要先看看对方有多少的本金,衡量一下这家公司到底能赚到多少钱,所以家庭背景会影响个体择偶行为产生影响。

为什么很多人最后跟初高中同学结婚了

在更务实的需求面前,爱情可能会逐渐被婚后生活的琐碎消解 [ 27 ] / 图虫创意

你渴望有人陪你在菜市场把一袋蒜从一块砍到五毛,也期待有人陪你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。研究表明,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个体在兴趣爱好、价值观或对经济收入、生活品质等方面的追求往往存在差异,教育对婚姻的匹配存在影响 [ 33 ] 。上了同一所高中的你们,最后去了差不多的大学,教育程度接近的两个人,对未来生活的追求可能会较为一致。

人们常说 " 萝卜青菜,各有所爱 ",但共通的是,无论男女都更愿意选择与自己相似的人作为伴侣 [ 34 ] 。正所谓 " 不是一家人,不进一家门 ",在初高中同学里找对象,更容易找到有共同话题、价值观相同的人。

你在 ktv 放声嘶喊 " 死了都要爱 ",但心里明白空有爱情的婚姻就像一盘散沙。如果某天深夜突然收到初高中同学的一句 " 在吗?",其实可以不用太意外。

撰文 / 趁新鲜

图片编辑 / 趁新鲜

审核编辑 / 超新星

内容编辑 / 懒羊羊

为什么很多人最后跟初高中同学结婚了

[ 1 ] 梁海艳,& 徐淑娴 . ( 2021 ) . 地理通婚圈变迁与跨省通婚的影响因素研究——基于中国家庭生育决策机制调查数据的分析 . 人口与社会,37 ( 05 ) , 13-25.

[ 2 ] 郭显超,& 黄玲 . ( 2015 ) . 城市青年社会网络对其择偶方式的作用 . 当代青年研究, ( 04 ) , 70-73+78.

[ 3 ] 康慧琳,& 孙凤 . ( 2022 ) . 择偶方式与青年婚姻匹配 . 青年研究, ( 04 ) , 81-93+96.

[ 4 ] 艾媒咨询 . ( 2024 ) . 2024-2025 年中国婚恋社交服务市场研究报告 ( 附下载 ) .

[ 5 ] 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 . ( 2015 ) . 《中国幸福婚姻家庭抽样调研报告》在京发布 .

[ 6 ] 风笑天 . ( 2012 ) . 城市青年择偶方式:未婚到已婚的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 .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, ( 02 ) , 70-77.

[ 7 ] 赵丽颖 . ( 2011 ) . 当代青年择偶标准和择偶方式的社会学研究 [ D ] . 东北财经大学 .

[ 8 ] 翟学伟 . ( 2017 ) . 爱情与姻缘:两种亲密关系的模式比较——关系向度上的理想型解释 . 社会学研究,32 ( 02 ) , 128-149+244.

[ 9 ] 徐安琪,& 李煜 . ( 2004 ) . 青年择偶过程:转型期的嬗变 . 青年研究, ( 01 ) , 14-23.

[ 10 ] 高聪 . ( 2018 ) . " 同甘共苦 " 的 " 社会粘合 " 效应:共同经历和情绪事件效价对情感联结的影响 [ D ] . 宁波大学 .

[ 11 ] 覃宏源 . ( 2018 ) . 自尊、信任对婚姻质量的影响:以婚姻主观感受为指标 [ D ] . 华东师范大学 .

[ 12 ] 齐亚强,& 张子馨 . ( 2022 ) . 转型社会中的人际信任及其变迁 . 社会学评论,10 ( 02 ) , 124-144.

[ 13 ] 周爱保,& 周鹏生 . ( 2008 ) . 人际交往的不确定性减少理论 ( URT ) 述评 . 心理科学,31 ( 06 ) , 1499-1501.

[ 14 ] 梅园 . ( 2022 ) . 相亲角婚恋传播的人际信任研究 [ D ] . 南昌大学 .

[ 15 ] 马忠东 , 石智雷 . 流动过程影响婚姻稳定性研究 [ J ] . 人口研究 ,2017,41 ( 01 ) :70-83.

[ 16 ] 汪国华 . ( 2007 ) . 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:城市离婚率趋高的社会学透视 .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 ( 01 ) , 5-9+21.

[ 17 ] 李卫东 . ( 2019 ) . 流动模式与农民工婚姻稳定性研究:基于性别和世代的视角 . 社会,39 ( 06 ) , 23-61.

[ 18 ] 陈露菡,刘战伟,& 包家兴 . ( 2024 ) . 量化 " 门当户对 ":一项对青年人表格式婚恋的研究 . 中国青年研究, ( 05 ) , 40-51.

[ 19 ] 齐亚强,& 牛建林 . ( 2012 ) .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婚姻匹配模式的变迁 . 社会学研究,27 ( 01 ) , 106-129+244.

[ 20 ] 黄小丽,丁金宏,& 王俊松 . ( 2025 ) . 在他乡良缘更好吗——迁移流动对个人婚姻匹配的影响 .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,47 ( 01 ) , 48-59.

[ 21 ] 杨凡,郭品锐,& 刘甲楠 . ( 2024 ) . 中国不婚、不育和少育的状况、影响因素与政策应对——中国不婚不育少育群体专项调查主要数据结果分析 . 人口研究,48 ( 02 ) , 30-43.

[ 22 ] 符国群,李杨,& 费显政 . ( 2019 ) . 中国城镇家庭结婚消费演变研究:1980-2010 年代 . 消费经济,35 ( 03 ) , 34-42.

[ 23 ] 许琪,& 彭湃 . ( 2021 ) . 代际经济支持与婚姻的同质性匹配 . 青年研究, ( 06 ) , 27-37+91-92.

[ 24 ] 国家统计局 . ( 2023 ) . 全国居民人均收入情况 .

[ 25 ] 安居客 . ( 2024 ) . 2024 全国房价排名走势,2024 全国各大城市房价排行榜,2024 中国各地房价均价查询 .

[ 26 ] 马一凡 . ( 2022, July 27 ) . 扫描县域楼市:" 头部县城 " 房价坚挺 8 个县均价破 2 万 . 第一财经日报 , A10.

[ 27 ] CCTV News. ( 2024 ) . 选择回到县城的大学生:有人收入超 7000 有人看重稳定生活 .

[ 28 ] 陈露菡,刘战伟,& 包家兴 . ( 2024 ) . 量化 " 门当户对 ":一项对青年人表格式婚恋的研究 . 中国青年研究, ( 05 ) , 40-51.

[ 29 ] 李思涵 . ( 2022 ) . 从 " 门当户对 " 看中国传统观念的传播研究 . 东南传播, ( 03 ) , 104-108.

[ 30 ] 方长春,& 风笑天 . ( 2005 ) . 阶层差异与教育获得——一项关于教育分流的实证研究 .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, ( 05 ) , 22-30.

[ 31 ] 吴愈晓 . ( 2013 ) . 教育分流体制与中国的教育分层 ( 1978-2008 ) . 社会学研究,28 ( 04 ) , 179-202+245-246.

[ 32 ] 王杰,& 李姚军 . ( 2023 ) . 家庭背景与教育:婚姻中地位交换的性别与时期差异 . 社会,43 ( 02 ) , 210-233.

[ 33 ] 李湉湉 . ( 2020 ) . 教育、婚姻与阶层流动 [ D ] .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.

[ 34 ] 郭郡郡,& 林熠桐 . ( 2024 ) . 性别视角下中国不同群体择偶偏好的随机实验研究 . 南方人口,39 ( 04 ) , 39-54.

转载请注明来自个人生活安排日历,本文标题:《为什么很多人最后跟初高中同学结婚了》
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Top
网站统计代码